本文目录一览:
编钟的每个钟是是怎么敲出两个音的?
1、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、推想,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,执丁字形木槌,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,另有两名乐工,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,作为和声。
2、音调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,敲击不同位置,空气振动的空间大小不同,发出的频率亦不同。
3、钟体两侧有棱,称“铣”,两棱之间的钟口向上拱起,钟口边稍上有两个敲击点,中心为“正鼓”,偏右约三分之二处为“侧鼓”,分别刻有乐名,见图3-3。
编钟的由来?
出自《隋书·音乐志》:“各应律吕,大小以次,编而悬之。”又形质像钟,故名编钟。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(今湖北随州市)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。这是一种打击乐器,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。
编钟最早出现在商代,兴起于西周,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,自宋以来渐渐衰退。
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,中国就有了编钟,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,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。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,在民间很少流传,每逢征战、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,都要演奏编钟。
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,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、钮钟、镈钟等不同称呼。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,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,称之为编钟。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。
编钟的特点是形状不尽相同,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。用途是用来演奏。来历是: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,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。
战国时期出土的编钟共有多少个?
中国现在出土的只有一套战国编钟——曾侯乙编钟,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。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。
虽然承受了二千多公斤重的全套编钟,历时二千多年,出土时仍矗立如故。是研究先秦音乐史与青铜铸造工艺的珍品。 这套编钟共65枚,依大小次序分3层9组,悬挂在钟架上。
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,高265厘米,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,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,最大钟通高153厘米,重206千克。
我国古代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总共有65枚。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,有五个八度,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。
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。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——曾侯乙墓中。出土时,整套编钟耸立如故。曾侯乙编钟共65枚,其中1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_。
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,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,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。
曾侯乙编钟是怎样得名的
1、曾侯乙编钟包括钮钟19件,甬钟45个,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拨钟,共65件,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,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、保存最好的一套编钟,因下排甬钟上铭刻“曾侯乙”得名。
2、因有“曾侯乙”铭文而得名。包括甬钟45件,钮钟19件,及楚惠王所赠鏄钟1件 ,共计65件。按形制不同,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8组,悬挂在铜木结构的3层钟架上。
3、划分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这五等爵位),姒姓 名乙 所以称呼为 鄫候乙 后来鄫这个国家灭亡后 后人就将耳朵旁去掉 变为曾氏。其他姒姓诸侯还有褒国、杞国 、薛国。
4、出自《隋书·音乐志》:“各应律吕,大小以次,编而悬之。”又形质像钟,故名编钟。1978年夏天出土于湖北随县(今湖北随州市)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君王曾侯乙墓。这是一种打击乐器,供古代宗庙祭祀和宴请宾客时使用。